本站旅遊資訊圖文版權來自:臺灣觀光旅遊網
昔日,光復新村為省政府教育廳、衛生處、印刷廠員工的眷屬宿舍。資金為美援提供,並由當時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楙到英國考察,帶回最新的「花園城市」設計概念,將工作、居住區合一,設計低人口密度、高比率綠地的生活空間。住戶最多時達四百多戶,內部公共設施完善,有學校、公園、市場等,環境清雅,街道整齊。村內具有台灣第一座雨水、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,在台灣的都市建築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。
九二一大地震後三年,居民再度意識到閒置宿舍再公共化的價值,希望以社區生活博物館,引入藝術家的文化創意,讓光復新村脫離「省府宿舍」的宿命,轉化成與地震博物館相互輝映。然而,精省後的「光復新村」分屬中央各部主管,計有財政部、衛生署、教育部,使得管理與再利用均不易推動,同時,在法令限制下,社區居民也無法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做出變更,生活環境因此更加惡化。
如今,光復新村經過社區活化再利用,搖身一變成了文創藝術的眷村,可以在街道巷弄找到各種不同的裝置藝術,最特別的莫過於各式各樣的造型椅子,更成了這裡的旅遊亮點。
昔日,光復新村為省政府教育廳、衛生處、印刷廠員工的眷屬宿舍。資金為美援提供,並由當時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楙到英國考察,帶回最新的「花園城市」設計概念,將工作、居住區合一,設計低人口密度、高比率綠地的生活空間。住戶最多時達四百多戶,內部公共設施完善,有學校、公園、市場等,環境清雅,街道整齊。村內具有台灣第一座雨水、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,在台灣的都市建築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。
九二一大地震後三年,居民再度意識到閒置宿舍再公共化的價值,希望以社區生活博物館,引入藝術家的文化創意,讓光復新村脫離「省府宿舍」的宿命,轉化成與地震博物館相互輝映。然而,精省後的「光復新村」分屬中央各部主管,計有財政部、衛生署、教育部,使得管理與再利用均不易推動,同時,在法令限制下,社區居民也無法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做出變更,生活環境因此更加惡化。
如今,光復新村經過社區活化再利用,搖身一變成了文創藝術的眷村,可以在街道巷弄找到各種不同的裝置藝術,最特別的莫過於各式各樣的造型椅子,更成了這裡的旅遊亮點。